創新引擎驅動漁業提檔升級
5月29日,記者走進固原市豐和漁業科技有限公司設施溫棚內,只見一個大水池內魚翔淺底,成群的斑點叉尾鮰魚悠然嬉戲,不遠的前方是一排排立體栽培架,架上的生菜、芹菜長勢喜人。
截至2021年,寧夏漁業面積已穩定在50萬畝,其中水產養殖面積35萬畝,水產品產量16.6萬噸,人均水產品占有量持續位居西北五?。▍^)之首。
“寧夏現有的水產養殖品種,從最初開始馴化養殖鯉魚1個品種增加到目前的43個,既有鯉魚、草魚、鯽魚等常規品種,又有鱸魚、鱘魚、鱖魚等名優品種,既有蝦蟹等甲殼類,又有甲魚烏龜等爬行類,還有大鯢牛蛙等兩棲類?!弊灾螀^農業農村廳漁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鄭嵐萍說。
寧夏水產養殖模式由最初的小面積坑塘鯉魚人工馴養,發展到現在集成創新出了一大批在全國知名的漁業先進技術和模式,特別是設施溫棚養殖、稻漁綜合種養、池塘流水槽循環水養殖和大水面生態增養殖等多種綠色健康高效養殖技術模式,在全國多地得到推廣。其中,具有寧夏特色的“設施養魚+稻漁共作”等多種生態循環綜合種養新模式,實現畝產收益“千斤稻、千斤魚、萬元錢”,水資源利用率、土地資源利用率、畝產值、畝利潤隨之提高。
寧夏創新的魚菜生態種養模式,單棚效益預計增加1—5萬元;南美白對蝦工廠化養殖實現全程不換水、不施藥、尾水零排放,畝效益10萬元以上;在鹽池縣和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實施的“以漁改堿”,充分利用鹽堿地、鹵水資源,發展螺旋藻養殖及精深加工,螺旋藻干粉加工能力達到1000噸、真空灌裝豐年蟲卵制品生產加工能力達到600噸,預計新增產值1億元以上,特別是賀蘭縣“‘稻漁空間’一二三產融合”模式被納入自然資源部2021年發布的11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也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在全國推廣的六大主要養殖尾水綜合治理模式之一。(記者 張 瑛 文/圖)
寧夏黃河經濟魚類水產種質資源場工作人員在作業。